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糖尿病的用藥安全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聯絡人:忠孝院區 藥劑科  張慶名 藥師

發稿日期:108年8月15日

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估計有4.22億,台灣約二百萬人患糖尿病,依據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6%,男性盛行率12.9%,女性盛行率10.5%。此外,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一直高居第五位。

什麼是糖尿病呢?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在中國歷史上稱為消渴症。糖尿病病因主要是人體中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不良或分泌不足,胰島素是一種會降低血糖的荷爾蒙,它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細胞組織活動所需之能量。當身體無法妥善使用葡萄糖製造能量,以致在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便有可能產生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 年齡>45
  • 體重過重(BMI>25)
  • 有糖尿病的家族史
  • 靜態的生活習慣(不太動)
  • 先前有血糖異常病史
  • 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
  • 有高血壓病史(140/90mmHg)
  •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HDL<35mg/dl)
  • 三酸甘油脂過高(TG>250mg/dl)
  • 多發性卵巢疾病
  • 有心血管疾病
  • 合併胰島素阻抗情況(黑色棘皮症)
     

糖尿病診斷的標準為何?

  • 隨機血漿血糖濃度大於200mg/dl,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症狀
  • 空腹血漿血糖大於126mg/dl
  • 口服耐糖試驗(喝下75克糖水),2小時血漿血糖大於200mg/dl
  • 糖化血色素大於6.5%
只要任意一個條件符合,便可診斷為糖尿病。
 

那麼糖尿病的分類有哪些?

  •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仍持續研究中,目前科學家僅能推測環境因素與遺傳會誘使免疫系統產生異常,體內產生的抗體會攻擊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患者的血糖濃度就會上升,引發第一型糖尿病症狀,並可能有急性、慢性併發症。
  • 第二型糖尿病: 最常見之糖尿病類型。包括初期有胰島素阻抗併有胰島素相對性缺乏的病人,及到晚期併有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病人。此型常見於成年人,有家族史及之前所提及之代謝性症候群之病人,尤其常見於體型肥胖者。
  • 其他原因引起之糖尿病:如藥物的影響或妊娠糖尿病等。

糖尿病若控制不佳時,高血糖會破壞所有全身血管之內皮細胞,進而破壞了器官之功能,因此會引起很多併發症,包括有急性與慢性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常常是不可逆的,而且會逐漸惡化,終至器官功能完全喪失。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為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1. 高血糖昏迷:當血糖迅速上升,會出現虛弱、飢餓,和頻尿的現象,嚴重者會發生昏迷。
  2. 低血糖風險:當使用過高劑量的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過量的胰島素時、吃得太少或延遲吃飯、運動過量、喝酒過量時有可能會產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狀為虛弱、發抖、饑餓、嗜睡、混亂、頭暈、皮膚蒼白、心跳加速、頭痛、流汗、發冷、抽搐、情緒及行為改變等。嚴重者可能喪失意識,甚至昏迷,若不即時予以適當處理,可能造成死亡或後遺症。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1. 眼睛病變:包含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因為高血糖會使視網膜上小血管受到傷害,影響了感光細胞的功能,視力受損,嚴重時,導致視網膜剝離而終至失明。
  2. 腎臟病變: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水腫、蛋白尿、血壓上升等症狀,甚至腎衰竭引起尿毒症,而需要終生洗腎。
  3. 心血管病變:八成糖尿病患者有冠狀動脈問題,主因為患者合併三高,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內,心血管會阻塞引起的病變。
  4. 神經病變: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病變。
  5. 足部病變:由於神經病變使病人腳部對震動、溫度、及痛的感覺日漸喪失,最後完全喪失感覺。此外,患者容易忽略足部的小傷口,直到傷口發炎變得嚴重時才發覺,而且血糖高造成病人白血球功能變差,細菌容易繁殖,造成細菌感染,最後導致傷口潰瘍難以癒合而造成截肢的悲劇。
     

糖尿病治療方式首重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改變,若無法將血糖控制於合理範圍,就必須加入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方式為口服降血糖藥與注射降血糖藥共9類。以下分類介紹:

(一) 雙胍類 (Biguanide):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抑制小腸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

(二) 磺醯尿素類 (Sulfonylurea):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

(三) 美格替耐類 (Meglitinide):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此藥吸收快、作用時間短)。

(四) 噻唑烷二酮類 (Thiazolidinedione):促進周邊肌肉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血糖利用同時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

(五) 葡萄糖苷酶抑製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抑制小腸的葡萄糖苷酶,減緩澱粉類食物的消化,延緩糖類吸收的時間。

(六) 雙基胜肽酶-4抑制劑 (DPP-4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抑制 DPP-4,使得體內腸泌素濃度增加,腸泌素會使得胰島素分泌增加,昇糖素分泌減少。

(七) 類升糖素胜-1受體制效劑 (GLP-1 (glucagon -like peptide-1) RA):當高血糖時促進胰島素分泌並抑制昇糖素分泌。

(八) 2型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抑制劑 (SGLT2(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s 2) Inhibitor):可減少腎臟再回收葡萄糖,讓葡萄糖從尿液中排出,進而降低血糖,也俗稱排糖藥。

(九) 注射胰島素: 直接注射人工合成胰島素,也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方式,正確注射胰島素是穩定個人血糖波動的重要關鍵,糖尿病友若在自行注射胰島素的過程若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及早向藥師、衛教師諮詢正確用法為佳。
 

關於口服降血糖藥-你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

一、注意藥品服用時間

先確認藥品一日吃幾次?一次吃幾顆?何時使用?糖尿病藥物服藥過量容易造成低血糖,反之劑量不夠不易到達血糖的控制目標。尤其是使用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等降血糖藥物要特別注意其低血糖副作用的發生。

二、生活型態的配合

規律的運動及均衡飲食,同時搭配定時的血糖監測,可以協助達到良好的控制目標。

三、生病時仍需按時服藥

生病時會因為體內賀爾蒙調節因素,血糖比平時還來得更高些,降血糖藥物不需自行停止使用。生病期間須注意自己飲食,如有任何不適須立刻就醫。

四、忘記使用藥品時怎麼辦?

若用藥的時間離下一次用藥還有一段時間,可立即補用。若已經快接近下次使用藥品時間,則依照原時間使用,千萬不可補服雙倍劑量。

五、忘記用餐怎麼辦?

若使用藥品治療期間也忘記用餐,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會增加,不論何時想起,就應盡快用餐。

六、糖尿病病人請隨身攜帶糖包

若糖尿病病人真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如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麻等症狀,應立即使用流質性含糖飲品或糖果、果汁,若無法緩解不適,必要時仍須送醫救治。
 

只要糖尿病人在使用降血糖藥物時能夠認識以上六項重點,生活配合三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監測血糖,即可達到血糖控制,進而延緩糖尿病所產生的相關併發症,同時也可以減少用藥發生低血糖之不良反應風險。若使用藥物或對用藥有任何疑問,可洽詢各醫療院所藥劑科等單位進行相關藥物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