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咳之不出,吞之不下

如刺在喉----- 梅核氣

 

                     許恒壹醫師

    最近由於景氣的低迷, 帶給國人不少精神的壓力與不安; 加上政壇的紛紛擾擾,使得大家對前景多了一份憂心。 於是臨床上就有不少朋友出現了自覺咽喉部有異物感, 自我描述有的訴說似球狀物或是有一口痰卡住喉頭 似瓜子皮附著在咽喉壁上, 咳之不出, 吞之不下, 此症狀並不妨礙飲食,卻與精神情緒的變化有直接相關。 中醫名之為----梅核氣。 是一種感覺障礙所導致的疾病, 愉快時絲毫不會覺得不快,但生氣、 憂愁、 壓力時則自覺病情加重。

 

    梅 核氣的病機, 中醫認為主要是肝氣鬱滯。由於工作的壓力, 情懷不暢, 或是人際關係的摩擦, 精神刺激, 以致肝氣不能正常疏泄, 鬱滯而不通, 則津液運行受到阻隔, 凝而為痰; 當痰與氣膠結, 阻於咽喉,就形成梅核氣。因此患者常會以為感冒沒痊癒, 咽喉老是感覺有東西想一吐為快, 卻總是咳不出。 所以患者除了咽喉異物感外, 兼有煩躁不安、 胸悶、 呃逆惡心、 失眠多夢、脅肋脹痛等症狀。 女性朋友則可見痛經、 月經不調及乳房經常脹痛等。

 

    梅 核氣的治療, 排除咽部的急、慢性炎症外。 一般以疏肝理氣, 化痰散結為大法。 但氣鬱日久, 往往化為火, 而鬱火內蘊, 又易於耗傷陰液; 氣與血相互依賴, 氣滯亦可導致血瘀之症。 所以肝火宜清泄,陰虛則需兼滋陰, 瘀血阻滯經絡, 就需疏通其瘀滯, 一般可略分為以下三種証型論治:

 

一.                肝氣鬱結, 痰氣壅滯:

証 見咽喉如有異物阻塞, 吞之不下, 咳之不出, 胸脅脹滿, 或食後泛酸 ,飽脹、噯氣、 舌淡、 苔白膩; 其必有精神苦悶, 情緒抑鬱的病史。 治以疏肝理氣, 化痰散結,方用半夏厚朴湯加減。 俾氣暢痰開, 病情即可明顯好轉; 若噫氣不止, 加旋覆花、代赭石; 痰多加炒白芥子、 石菖蒲。

 

二.                痰熱阻絡:

氣 機不利, 咽喉部不舒暢, 經常清喉嚨, 痰多, 胸悶不順, 腹脹大便乾,舌紅, 苔黃膩。 治宜清熱化痰, 降逆下氣, 方用小陷胸湯加減。 藥如瓜蔞、 川黃連、 枳殼、 法半夏、 浙貝母、 生枇杷葉等; 其中貝母既能化痰清熱, 又可開鬱行氣;枇杷葉涼降肺胃而和肝, 均是方中要藥。

 

三.                胃陰虛夾痰:

患 者罹病既久, 或體質本陰虛, 虛火上炎, 則津凝為痰。 証見咽喉異物感,吞吐不出, 伴見口燥咽乾、 心悸、 消瘦、 噫氣、舌紅少苔。 治宜滋養胃陰, 佐以消痰降氣之品, 常用麥門冬湯加減。 如兼見頭暈、 面赤、 煩躁、 手足心熱、大便乾結、 腰膝酸軟, 則不僅胃陰不足, 肝腎之陰亦傷, 治宜滋腎養肝, 方用一貫煎加減。

 

 

  總 之, 梅核氣治法大致如上。 大抵初起多見肝氣鬱滯,痰氣交阻; 病久則因氣鬱化火,而為痰熱氣滯, 延久失治, 或因情緒抑鬱化火, 或長期服香燥之品, 則成陰虛夾痰之証 。由於梅核氣大多以情緒失於疏暢、不順遂為主要病因, 所以除了藥物的治療外,尚需輔以心理疏導, 以求標本兼治。 特別向患者說明本病並非器質性的病變, 更非腫瘤, 其預後良好, 若能放下

心中包袱, 疏解壓力, 定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