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聯絡人:陽明院區 急診科 陳宥騰 主治醫師
發稿日期:112年6月8日 「醫生,我這樣上吐下瀉肚子痛,是不是得了腸病毒啊?」在急診常常會遇到患者有這樣的疑問,但「腸病毒」的症狀其實跟腸胃沒什麼關係。 最近適逢疫情降級,口罩解封,又將迎來炎炎夏日,正是腸病毒蠢蠢欲動的時節。認識一下腸病毒,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中成員。 什麼是腸病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陳宥騰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 陳宥騰說,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腸病毒有哪些症狀? 幼兒需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 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產道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如何治療? 陳宥騰指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如何預防?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疱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病原體 A型克沙奇病毒 A型克沙奇病毒
腸病毒71型B型克沙奇病毒 症狀 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