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在眼球壁之最內層,內含多層神經細胞,其中最外一層就是感光細胞。視網膜在正常狀況下是黏貼在一層稱為脈絡膜的組織上。這一層脈絡膜含有豐富的微血管組織,主要負責供給視網膜光感細胞所需的養份,因此當網膜發生剝離時,即是網膜與色素上皮脈絡膜分開,此時光感細胞就無法吸收到來自脈絡膜的養份,而漸漸退化而失去感光的功能,若未能及時以手術的方法將剝離的網膜回貼到原位則會因感光細胞死亡而導致失明。感光細胞一旦死亡即無法復原。

病因及分類
1.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當視網膜發生裂孔時,眼內的液體會經由裂孔處滲入網膜內,造成視網膜剝離;易發生於高度近視、視網膜周邊退化、白內障術後及眼球外傷的患者。

2. 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眼球內的玻璃體某些部位與視網膜黏得很牢,若玻璃體發生纖維化病變時,會收縮而拉扯視網膜,最後引起視網膜剝離;常發生於增值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外傷性玻璃體出血患者。

3.滲出性視網膜剝離:因眼球內發炎、組織水腫、滲出液聚集於網膜與眼球壁之間,導致視網膜剝離;多因葡萄膜炎、視網膜血管病變所引起。

症狀與檢查
視網膜剝離常見的症狀為:
1.眼前突然出現浮動的小黑點或閃爍的光點。
2.視野部份喪失或完全喪失。
3.眼前景物有變形或扭曲的現象。
4.視力模糊。

治療方式
1.視網膜雷射手術
在視網膜剝離初期,或是剛開始發生裂孔的時候,可以用雷射治療。雷射所造成的瘢痕反應可以將網膜固定黏貼在眼球壁上,以防止網膜剝離的進行。網膜雷射手術屬門診手術,沒有傷口,需要注意的是雷射的固定作用是在手術兩週後才會達到穩固的程度,在此之前患者應多休息,絕對避免頭部震動,眼球過速轉動。部份初期網膜剝離或裂孔雖經雷射治療,但仍繼續進行惡化,則需施以手術治療。

2.氣體網膜固定術
在網膜剝離早期,情況較為簡單(如破洞小,數目少)時可以選擇此種方法,主要是將一種可在眼球內膨脹的氣體注入眼球玻璃體內,利用氣體的表面張力,將裂孔封閉,而網膜下液體可自行吸收,網膜回貼,在利用雷射或冷凍術將網膜固定,這個方法的好處是手術時間短,眼球僅一針孔的傷口,沒有疼感,但手術後需依醫師指示,固定頭部姿勢或坐或趴,至少一至二週。這種手術方法對於簡單初期的病例成功率可達八成左右,但對於較複雜或患者無法合作固定頭部姿勢者則不適用。

3.鞏膜扣壓植入術
這是一種最為常用的方法,在眼科算是一項較大的手術,期原理就是將一片矽膠植入扣壓鞏膜(眼球的外壁)由外而內將網膜裂孔封閉,使網膜回貼,對一般病例依作者經驗成功率可達九成五以上。成功率較前項手術較高的原因是因為植入矽膠除了可封閉裂孔之外,還可以對抗玻璃體的牽引拉力。因此較氣體網膜固定術更令人放心。

4.玻璃體切除術
此項手術是指將病態玻璃體,以玻璃體切除器,伸入眼球內切除之,在將眼內將網膜下液體吸出使網膜回貼,再以眼內雷射將裂孔封閉,是一項極為複雜的顯微手術,手術之危險性也較高,對於一些比較複雜或陳舊性病例,或是前幾項手術未能成功的病例必需使用。有時對於較嚴重複雜的病例在手術中可能會將特殊長效性氣體或矽油注入眼內,以增加成功率。無論 注入氣體或矽油為的都是要更有效的封閉裂孔,使雷射固定效果產生,因此術後的頭部姿勢極為重要,若未能依醫師指示,將前功盡棄。注入眼內的氣體在三、四周後消失,但矽油則不會消失。醫師會視情況在幾個月後將油抽出。對少數嚴重病例將油抽出可能導致網膜再脫落及眼球萎縮,因此矽油需長期留在眼內。

視力的預後
然網膜剝離手術一般的成功率頗高,但是即使手術成功的將網膜貼回,但視力的預後卻是不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網膜一旦剝離到視中心點的黃斑部,黃斑部的光感細胞失養退化後,即使網膜成功貼回也無法恢復,因此中心視力的恢復一般僅能達到零點二至零點三左右。由於這種「手術即使成功,視力亦不佳」的特性,通常網膜科醫師都會再術前苦口婆心的說明這種預後不良的情況。而且還會說明因術後的細胞增生,網膜再度脫落等等情況,有施行多次手術的可能性。再加上網膜手術後易生成白內障,未來還有可能要再施行一次白內障。

預防
1.高危險群之患者應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到醫院作眼睛健康檢查。

2.早期發現之視網膜裂孔或範圍較小之視網膜剝離,可以雷射光照射或冷凍治療封住裂孔,使視網膜恢復原有的功能。

3. 檢查視網膜病變時,通常須先點散瞳藥放大瞳孔。點藥後,眼睛在4-6小時內會有怕光和視力模糊的現象,約半天即可恢復正常;點藥後如有劇烈頭痛或超過8小時仍持續有視力模糊的現象時,請立即到醫院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