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朋友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初期的症狀常有耳朵疼痛及閉塞的感覺,較小的嬰幼兒因為不會說話,可能只是用手拉耳和半夜哭叫,小朋友家長通常只發現發燒的情形。臨床檢查可見耳膜紅腫和中耳積膿,有時積膿過多會造成耳膜破裂而流出膿液。若中耳的急性感染消退,但積液仍無法由腫脹的歐氏管排出,便形成中耳積液,雖無耳痛的症狀但會慢性化,很容易再復發急性感染。復發性的中耳炎有可能是因為腺樣體和扁桃腺的慢性感染所造成,醫生會建議在裝中耳通氣管的同時,將腺樣體和扁桃腺一起摘除。 在醫院醫生會用耳鏡檢查耳朵,檢查耳膜是否有紅腫、耳膜裏面是否有積液和耳膜是否震動。另外會安排檢查來幫助醫生診斷:一項是鼓室圖,用來評估耳膜的功能;另一項是聽力圖,用不同頻率下檢查小朋友聽力損失的程度。 在醫院醫生會開立抗生素,再酌加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以及給予抗組織胺劑或消充血劑。抗生素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殺菌,一般至少要10到14天的治療過程,少部分的小朋友甚至藥物使用至少1個月仍無法有效治療。 大部份的中耳炎經由藥物治療都會改善,但有些可能建議進一步處理。例如鼓膜切開,這是在耳膜上做一個簡單的小劃切,促進積膿排出,切口在幾天內便癒合。有時切口在感染消退前便癒合,因此可能會再產生中耳積液。如果中耳積液經過2-3個月以上,便要考慮置放中耳通氣管,降低液體堆積促進中耳平衡,聽力可以得到改善。中耳通氣管可能需要放置數週到6~18月之久,需等到中耳炎消除才能取出,也有可能自己脫落。 小朋友要避免感冒,以減少呼吸道的黏膜刺激腫脹。當得到感染便應找合格醫師檢查耳朵,儘早檢查或治療中耳炎。平常小朋友耳朵內盡量避免進水,耳道內溼熱的環境是滋生細菌的溫床;可使用無菌棉棒伸入擦拭,在居家照顧如果能注意以上的小細節,鷹可減少急性中耳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