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善待自己的身體 要「益求」不要「臆球」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聯絡人:陽明院區 消化內科 趙國卿 主治醫師

發稿日期:111年4月8日

過去,人類在農業時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現在進入高速科技進步的時代,人們生活在安全又清潔衛生的環境中,理論上應該活得更安適、更健康。然而,對於現代生活的快速步調,並不是每一個人的身體都能夠適應良好。從前的人們工作累了回家就休息,現代的人工作累了,下了課、下了班的生活,又是看電視追劇、又是上網、打遊戲,為了想紓解心理壓力而繼續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實際上卻是讓身體更加的疲憊。尤其現在網路上的內容多采多姿,電腦還會依據你的喜好和習性,主動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影片等等,以致人們即使己經疲累,仍然無法自拔的繼續「休閒」下去;等到第二天起床之後,因為精神不濟,再飲用含咖啡因或興奮性的飲料來提神…等。

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對於我們的身體而言,無異只是飲鴆止渴。在青少年或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或許不會出現什麼異樣,但是一旦步入中年,尤其是進入更年期的人,因為身體長期缺乏足夠的休息,肌肉組織沒有適度的放鬆,就容易出現免疫系統失調,雖然疲憊不堪卻難以入眠,以及許多身體不適的症狀。不同於工作或為了生存造成的「心理壓力」,這個就是身體過度使用而造成的「身體健康壓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趙國卿指出,近幾年來在門診,常有病人抱怨喉嚨有異物的感覺,經過胃腸科和耳鼻喉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在消化道和喉部也都沒有什麼異常的發現時,經常會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鼻涕倒流」、「慢性咽喉炎」等。經過治療後,有一些病人症狀緩解,但有一些病人還是又再發生喉嚨異物感,這樣的狀況就有可能是「臆球症」了。

根據統計,每一個人一輩子有46%的機會發生「臆球症」,在耳鼻喉科門診,大約有4%的病人有這個困擾。「臆球症」會發生在男性和女性,任何年紀的病人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好發在中年的人身上。「臆球症」的病人會有一種自覺有異物或腫塊在喉嚨裡的感覺,有些病人也有脖子被束縛著的感覺,但是其實並沒有任何東西在喉嚨裡面,也沒有任何東西束縛頸部。這個感覺會時而存在、時而不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日常飲食。臨床上遇到這樣的病人,一般會先考慮耳鼻喉科的問題,例如鼻咽癌、咽喉炎或者是甲狀腺腫大;接著就是胃腸科,安排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或食道腫瘤的問題。因為這樣的病人都是做了許多的檢查,也查不出什麼器質上的病灶,最後常會被認為是有心理或精神上的狀況。

造成「臆球症」真正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有一些研究認為,因為負責吞嚥的肌肉群在做吞嚥動作時,是有一部分肌肉收縮,同時有一部分肌肉放鬆,如此協同配合才能達成協調的吞嚥動作,而「臆球症」的病人因為喉部應該要放鬆的肌肉群並沒有適當的放鬆,才會在喉嚨造成一個緊縮的感覺。另外有一些學者則認為,是因為胃食道逆流使胃酸回流到咽喉部,才會引發喉嚨有異物的感覺。而統計發現,有一大部分「臆球症」的病人,生活上的壓力會使症狀更嚴重;另外,同時患有鼻涕倒流的病人也會加重「臆球症」的症狀。

通常出現喉嚨異物感這樣的困擾時,人們很容易會煩惱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病症,尤其會擔心是癌症。一般來說,「臆球症」是一種功能性的疾病,但是必須和吞嚥疼痛和吞嚥困難做區分。「臆球症」的症狀經常來來去去,也不會造成吞嚥疼痛或困難的狀況,不過如果是器質性的疾病,則可能造成吞嚥疼痛或困難,症狀也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在門診,耳鼻喉科做鼻咽內視鏡檢查,可以排除鼻咽癌;而胃腸科醫師安排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就可以診斷食道是否有器質性的病灶。臨床上「臆球症」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檢查來做診斷,主要仰賴醫師仔細的釐清病史,並且經由各項檢查排除其他的器質性疾病,才能確定診斷。

那麼確定診斷為「臆球症」後,要如何來治療這個疾病呢?
第一,治療「鼻涕倒流」:如果懷疑有鼻涕倒流,應該要盡量避免過敏原,使用適當的鼻噴劑來控制。
第二,治療「逆流性食道炎」:一般建議病人不能抽煙,不能喝咖啡、茶、酒、汽水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使用質子阻斷劑的胃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研究發現,即使病人沒有診斷有逆流性食道炎,使用質子阻斷劑的胃藥,也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臆球症的症狀會獲得改善。

第三,治療「壓力」:使用質子阻斷劑治療二個月後,症狀沒有改善的病人,可以在睡前使用低劑量的抗憂鬱藥,或者是Gabapentin這個藥物。Gabapentin主要是用來治療神經痛,例如帶狀皰疹造成的神經性疼痛,除了可以治療神經痛外,它的副作用就是頭暈和昏睡。對於使用質子阻斷劑治療無效的病人,再加上這兩種藥物後,大多病情都可以改善。其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兩種藥物的使用,也就是要讓病人身心好好的休息。

前人的經驗就已經告誡我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人類的身體,需要規律的活動和作息,休息時間到了,就是需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和活動,放下電腦、手機、遊戲…等,也不該再使用提神飲料來製造精神奕奕的錯覺和假象。不能在意志上自以為不累,就繼續任性的使喚、操勞自己的身體。不管是工作或娛樂,壓力和情緒…等,要能坦然放手可以說是最不容易的,但是若沒能適時適度的放下,人們犧牲的永遠都是休息,和自己的寶貴的身體健康。

人生在世,生活、生存的壓力是不可避免的,適度的休閒娛樂可以讓我們釋放壓力,可是過度的娛樂活動並不能讓身體休息,反而可能是心情好了,身體卻更疲倦。在現代文明生活下,如何善用自己的體力和時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認真思考的。工作、娛樂、休息,三者必須要妥善的分配,千萬不要隨意犧牲自己休息養生的時間,減輕了心理的壓力卻增加了身體健康上的壓力。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臆球症」才不會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