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知道,當心肝膿瘍找上門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聯絡人:忠孝院區 感染科 黃馨慧 主治醫師
發稿日期:111年4月28日
男性67歲,起初因雙腳疼痛到醫院急診就醫,理學檢查發現左腳踝微腫,由於白血球與發炎指數雙雙上升,初步臆斷下肢蜂窩性組織炎,安排住院。住院後以靜脈抗生素治療,同時檢查發現病人血糖過高,醣化血色素11.6%,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然經抗生素治療,病人仍然高燒不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兩顆肝膿瘍,經過超音波導引抽吸肝膿瘍後,左腳後來發展成壞死性筋膜炎,開刀清創後,病人整體症狀逐漸改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指出,肝膿瘍是發生在肝臟的感染症,會造成肝臟局部組織壞死,形成膿包。病人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經過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出現發炎反應,像是發燒寒顫、右上腹痛、倦怠等症狀。
肝膿瘍男性病患比較多一些,且好發50歲以上。臺灣本土統計資料顯示,肝膿瘍死亡率約8.2%,跟早年死亡率高達5成相比,已大幅降低。統計發現肝膿瘍的致病菌多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同時病人也常常有糖尿病。
黃馨慧說,肝膿瘍的治療主要是抗生素與膿瘍引流,療程長短與膿瘍的大小、數量以及治療反應等有關。多數病人透過抗生素和引流這兩種方式,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只有極少數病人需要動手術,
肝膿瘍最致命的情況,是細菌跑到血液中,造成菌血症,嚴重甚至導致敗血性休克。若是雷伯氏菌,還有可能隨血液跑到眼睛造成眼內炎、跑到骨頭造成骨髓炎、跑到肌肉變成肌肉膿瘍等等。
多數肝膿瘍的病人在治癒後,不會反覆發作。糖尿病也是肝膿瘍的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人務必妥善控制血糖,減少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