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促進家庭溝通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聯絡人:社會工作室 楊君宜 主任
發稿日期:112年1月6日 長照時代需要積極推動醫療自主,團體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創建,盼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號召更多醫療團隊投入《病主法》的推動,提供最符合個人價值的照顧。 《病人自主權利法》於108年1月上路,已屆滿4年,全臺簽署人數累計4萬3,718人,以臺灣20歲以上人口來說,比率非常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楊君宜分析,簽署率低的原因可分兩方面:在民眾端,多數人對於失能或死亡議題的討論動機低,除非親友實際遭遇;而且《病主法》須透過預立醫療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執行,諮商費用上千元,對民眾來說,是一筆不會優先支付的費用。在醫療端,諮商團隊需要有醫師、護理師及社工師/心理師,組成成本高,再加上諮商時間、必備技巧以及醫療團隊對於死亡的概念與態度,都會影響醫療單位對該政策的推動。 團體模式 提升諮商效益 北市聯醫有感於長照時代,老年失能人口增加、生命尊嚴議題,隨之而來的醫療費用負擔,花費中有多少是無效醫療……,都需要被喚起及重視,除加強安寧緩和照顧,並積極推動《病主法》,希望保障民眾醫療自主權。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為法定程序,需要人力與時間的投入,屬於醫院的高成本業務,因而發展出「團體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模式。楊君宜表示,北市聯醫從與社福單位合作開始,因應有相似背景的一群人,共同完成生命自主的決定。北市聯醫整合院內各單位,創建團體執行方式,由醫師與護理師共同說明《病主法》的臨床情境,再分組諮商,以家庭為單位,由社工師/心理師帶領家庭探討個人價值及生命態度,並了解《病主法》的內涵與意義後,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醫療自主 彰顯生命尊嚴 北市聯醫每年協助約2千個家庭完成諮商,透過諮商過程,協助家庭討論生死的議題、身後事的安排,在專業人員引導下,讓家人之間了解彼此的想法,每個家庭的生命故事都令人感動。楊君宜回憶,曾有一位只剩眼睛會轉動的漸凍人與家人一起諮商,在諮商過程中,兒子想起18歲那一年陪媽媽開車送爸爸就醫,一到醫院,他背著爸爸衝入急診,媽媽去停車,當時醫師連等候停車的時間都不願意,告訴他「沒時間了,要立即做決定。」爸爸當次插管後就成了家人照顧的負擔,這位人生正起飛的年輕人說出的話,是家人永遠不敢去碰觸的傷痕,參與諮商的媽媽與家人哭成一團後緊緊相擁。對於諮商團隊成員來說,家庭在諮商過程表達出來的情緒,是最寶貴的生命課程。 楊君宜認為,在長照需求日漸增長的時代,醫療自主的概念需要被積極推動,團體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創建,希望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讓更多醫療團隊願意投入《病主法》的推動,不只搭起病人及家屬間的溝通橋樑,對生死議題有更深入的討論,讓所有人都能依自己想要方式來獲得照顧,也可協助醫療團隊更了解病人的想法,提供最符合個人價值的照顧。楊君宜說,「團體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應將促進家庭諮商溝通的精神做為核心目標,不能忽略諮商價值與重要性。」否則,只是將人聚集完成書面簽署,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就失去了互相表達自我的生命價值及體驗家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但,團體諮商適用於心智及表達能力好,對健康狀況未雨綢繆規劃的意願人或具同質性的病友團體等,對於語言和意願表達需較多時間的對象,如:漸凍人、失智症者、精神疾患者等均不適用,仍需以一對一的家庭諮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