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的孩子是不是電玩遊戲成癮?

文/賴柔吟醫師
近年來在本院的門診及急診,因為拒學/懼學的問題、家長限制規範手機或網路使用引發強烈衝突來就診的案例比例,有著大幅提升的趨勢。相關的可能狀況包含:課業壓力/人際困擾等適應問題、問題性網路使用、電玩遊戲成癮、家庭關係、學校環境等,讓許多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因應。
根據統計,2018年臺灣遊戲產值高達近400億元,全球排名第15名。而這些遊戲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也根據行為學及心理學理論,戮力不懈的不斷在精進開發出越來越多讓人廢寢忘食、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的遊戲。
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每天長時間久坐「黏」著3C產品,除了影響視力、睡眠,也是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大腦在長時間接收大量高強度、快速、新奇有趣的訊息的情況下,會持續促進多巴胺分泌。過度沉浸於遊戲世界中,容易有專注力、憂鬱、焦慮、家庭關係緊張、人際相處困難與情緒行為等狀況產生。
經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成癮科醫師的評估,固定門診追蹤建立關係,我們可以評估是否有並存的精神疾患需要處理,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甚至藥物治療。對讓孩子持續無法回到學校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就越能針對情況進行討論後續相關規劃安排及可行的計畫。
臨床經驗觀察,越早介入處理,預期返回學校的機率及後續的表現會越好。青少年處在情緒風暴中,要對他們設限更形困難,大人們「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對孩子也是重要的示範,加強孩子的自我覺察,才能提升改變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