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在骨盆骨折的應用
發稿日期:112年2月23日 骨盆骨折的治療對於骨科醫師來說一直是最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在這類嚴重創傷,通常會有許多合併症、大量內出血、其他部位骨折等,幾乎都是在跟死神拔河。即使病人在急診幸運地存活下來,手術則又是另一個挑戰,尤其骨盆骨折的手術較一般骨折複雜,且難度較高,如何讓病人得到最佳結果,便是臨床醫師的功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日前收治一位76歲女性,複雜性骨盆骨折、顱內出血、血癌,以及蟹足腫體質的病人,經過醫師治療,採用骨盆3D列印技術前置處理骨板合併微創手術,一週後即可下床活動。 骨科主任高鈞彥說,很多病人因懼怕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待拖到最後,手術僅能原位固定,無法達到復位效果,進而影響腳的長短,或者需臥床3個月(可能出現褥瘡、泌尿系統感染、肺炎等)。而早期手術固定,除了可以盡早下床活動,避免併發症以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提升,明顯優於保守性治療。 高鈞彥指出,由於每個人的骨架大小形狀皆不相同,即使有新式鈦合金鋼板提供給醫師選擇,仍舊有骨板與骨頭外觀形狀不吻合的情況,手術中需反覆將鋼板進行扭曲或彎折,以達到與骨頭完全伏貼後,方可將螺絲釘鎖上進行固定,因而使得手術麻醉時間延長,增加失血量。倘若能針對每個人的鋼板進行客製化前置作業,將大幅減少手術時間及失血量,甚至傷口也可以縮小,達到目前微創手術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