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無連結系統

腸激躁症候群

腸激躁症候群的中醫療法

 

                                                    許恆壹醫師

摘要:

   腸 激躁症候群是目前上班族常見也是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但是往往也是為患者所忽視。殊不知只要好好調護,透過中醫辨症論治精髓,可為廣大患者改善其困擾的症 狀。為了滿足及提昇民眾的健康需求,本文從腸激躁症候群的症狀、病因、分型、治療方法(含針灸)、平時調護(含藥膳),說明中醫對腸激躁症候群的療法。

關鍵詞:腸躁證、便秘、腹瀉、腹痛

 

本文:

    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快速, 工作上的緊張與壓力, 時時加諸在職場上的朋友們身上, 於是睡眠不足、 肩頸僵硬酸痛、 胸悶、 頭暈頭痛、眼睛酸澀、 腰酸背痛、 月經異常等症狀往往困擾著上班族。 然而卻有一種症狀容易讓人忽略它的存在, 那就是 腸激躁症候群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吳德朗,1993)。此症狀成因是因為腸道肌肉受到情緒、 壓力或食物等刺激, 導致蠕動速度異常, 或快或慢,所引起腹瀉、 便秘、 腸痙攣或脹氣等症狀。 這症候群雖不是什麼大的疾病,但卻會在生活上及心理上造成不舒服的感覺, 好發於20~ 40歲之青年或中年, 女性多於男性,約為二比一(吳德朗,1993)。 在中醫學中,此症屬於腹痛 便秘 泄瀉範疇。(李乾構、王自立,1993) 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調, 導致肝鬱氣滯, 肝脾不和, 引起腸道氣機不利, 傳導失司。(李構乾、王自立,1993;王惠中,1988

 

    腸激躁症候群發生部位雖屬腸道,但與肝、 脾、 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關係密切,典型病人可數年或數月出現水樣腹瀉,常在清晨或早餐後腹瀉加重,往往因情緒起伏而症狀反覆難以根治。診斷本病一般不難,需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結腸癌等),以及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腸道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婦女盆腔炎、慢性鉛中毒等) 。臨床症狀有三種類型:痙攣性結腸炎(常主訴慢性腹痛和便秘)、慢性間歇性腹瀉、 以及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許,2001

 

    依中醫辨症論治精神,本病可分為三型論治。一、肝脾失調;二、肝鬱脾虛;三、便秘腹瀉兼夾者。(王惠中,1988;許,2001

一、   肝脾失調:

本 病腹痛,多為結腸痙攣所致。病人常主訴下腹部絞痛, 亦即乙狀結腸部位, 殆排氣或排便後可得到緩解。 其病因為肝脾功能失調,氣機因而阻滯。 治療方法以疏肝健脾, 理氣止痛為主, 方用柴胡疏肝湯加延胡索、川楝子等; 若疼痛不減, 可重用芍藥來緩急止痛; 如果腹痛且排便後仍有不適感者,可在痛瀉要方中加入黃連、 吳茱萸、 陳皮、 半夏、 木香等藥, 以利清腸通降。

 

二、   肝鬱脾虛:

此症腹瀉多與情緒有關, 長期情志抑鬱, 或緊張壓力是本病的重要誘因。 臨床上往往排泄幾次帶大量黏液的稀便後,其餘均感正常;有的則無腹瀉而排出 鉛筆樣 糊狀大便。 其病機以肝鬱脾虛為主,治療上需疏肝解鬱, 健脾益氣, 方用痛瀉要方加減; 若餐後腹痛即瀉, 排便不暢, 脘腹脹滿, 納呆,四肢倦怠,舌苔膩濁等情形, 則在藥方上須酌加燥濕化濁的藥如厚朴、蒼朮、 砂仁、 藿香等 ;另外若是泄瀉經常出現在清晨(早上五點至七點),此與命門火衰有關, 則須加溫腎固澀藥如肉豆蔻、補骨脂、 吳茱萸、 五味子等。

 

三、   腹瀉便秘兼夾者:

如 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一般在便秘階段,以舒肝解鬱,理氣導痰,滋水清肝為主;在腹瀉階段,以緩肝治急,抑木扶脾,柔肝和胃為主。需注意,便秘時若濫用瀉 藥,會加重便秘後的腹瀉;腹瀉時濫用收澀藥又會加重腹瀉後之便秘,本病出現的黏液便,為腹瀉與便秘過程中常見的伴隨症狀,中醫仍歸屬肝脾不調,治療以調肝 和脾,寒熱並用,在辛開苦降基礎上投以疏導之品,如木香、枳實、厚朴、檳榔等,以調理氣機,蕩滌腸間積滯。

 

    針灸治療:

實症用瀉法, 虛症用補法。 可取足三里、 天樞、 三陰交穴; 若脾胃氣虛加脾俞、 章門穴; 脾腎陽虛則加腎俞、 命門、 關元等穴;或是用灸法; 若心下痞悶加公孫; 肝氣鬱滯加肝俞、 行間穴。(李構乾,王自立,1993

 藥膳:(胡獻國,2002

一、   白茯苓蓮子粥:

組成:白茯苓、蓮子各6錢,白米1兩半,調味料適量

做法:將茯苓、蓮子研維細末,先取白米淘淨,加水適量主成稀粥,帶熟時調入茯苓蓮子粉,煮至粥熟後,加入調味服食,每日2劑,早晚溫熱服用。

功效:健脾益氣。

二、   黃耆芝麻粥:

組成:黃耆26分,黑芝麻、蜂蜜16

做法:炒黑芝麻炒香後研末備用;黃耆水煎取汁,調芝麻、蜂蜜飲服,每日1~2

功效:益氣養血,潤腸通便。

 

 

結論:

    總 之,患者除服藥, 針灸外, 尚需注意平時調護,例如飲食及情緒管理, 避免生冷不潔食物, 刺激品如咖啡、 煙、 酒、 辛辣油炸等物。 腹瀉患者應食易消化, 低脂肪,高蛋白食物; 便秘者應多食纖維素蔬果, 雜糧及建立定時排便習慣。 在心理上: 儘量避免精神刺激, 情緒緊張, 試著學會放鬆, 同時多運動, 鍛鍊身體, 增強體質,才是根本治療之道。 (許,2001

參考資料:

1、         吳德朗等校定,哈里遜內科學第十二版 中冊,(1993)合記出版社,P1497~1499

2、        胡獻國著,食療養生藥膳大百科,(2002)世茂出版社,p305~309

3、        李乾構 王自立主編 ,中醫胃腸病學(1993),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p684~695

4、        王惠中編,胃腸病中醫良方(1988),p427~431

5、        許恆壹,腸躁症之中醫療法,新醫葯週刊,2001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