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晚年憂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月屏
臺灣女性教育、受僱率及經濟地位比起過往已大幅提升,但是女性仍面臨性別角色的框架、傳統家庭壓力、男女薪資不均等、受僱機會較少、職業生涯受育兒而中斷或轉換,普遍處於比較弱勢的情形,加上生理上的變化,女性在生命歷程當中憂鬱的指數是不斷的累積。到了中老年,孩子離巢組建自己的家庭,失去伴侶或是朋友,感到孤獨或是社交孤立;無法工作或是經濟狀況改變,擔心老年貧困;慢性疾病、疼痛和失眠等身體健康問題,雖然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是是身心障礙的脆弱族群,疾病佔據的時間也比男性還要久,這些為晚年婦女憂鬱症的主要危險因子。
臨床症狀可能出現終日鬱鬱寡歡、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負面思考、睡眠問題或遠離社交場合,對自身價值和自尊心產生懷疑,影響她們的自信心和生活滿意度,注意力變差忘東忘西,很多關於身體不適的抱怨,經過檢查也找不出病因,合併焦慮恐慌症,嚴重者出現自殺意念或是精神症狀。我們建議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聯繫,建立健康的支持體系,在困難時有人可以倚靠。鼓勵老年婦女參加社區活動或是擔任義工,擴大社交圈子,減少社交孤立感。適度運動,不僅有調節情緒的功效,也可以減少肌少症的風險。如果出現憂鬱的症狀請立刻尋求專業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親朋好友子女的關心,讓每一位步入老年婦女都能夠擁有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