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新訊──戒安眠藥特別門診
門診新訊──戒安眠藥特別門診 文/李宜庭醫師 隨著文明社會進步,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夜生活越發多采多姿,「失眠」也儼然成為一種文明病。根據2017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結果,全台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相當於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失眠。衛生福利部食藥署2018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報告也指出,12至64歲台灣民眾中,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終身盛行率為7.63%,其中接近四分之一(2.08%)為「非醫療使用」,意即在沒有取得醫師處方、或是使用的劑量或頻率高於醫師處方下不當使用安眠藥。 在沒有經過正確評估和說明使用方法狀況下「非醫療使用鎮靜安眠藥」,除了可能因副作用而增加跌倒、車禍、呼吸抑制、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長期使用還會有安眠藥依賴(或成癮)的可能。因此,有失眠症狀應先請專業醫師評估,找出原因、了解安眠藥作用和正確使用方式才能讓安眠藥用得安心又有效。 而一旦開始使用安眠藥,因安眠藥具有成癮性,成癮風險與藥物性質、用藥天數、使用習慣有關,應注意以下用藥原則以減少安眠藥成癮風險: 精神疾病常伴有失眠的症狀,醫師可能開立具助眠效果的藥物,但並非鎮靜安眠藥,如部分抗憂鬱藥、精神安定劑等,因此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減藥,而應回診和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減藥。此外失眠的成因眾多,如果沒有針對共病治療,往往藥物越用越多、效果卻越來越不好,減藥也容易失敗。因此如有失眠症狀,建議可以至精神科評估,而如懷疑已達安眠藥成癮,更可以逕洽「成癮科」諮詢。 安眠藥依賴(或成癮)常見的可能表現如下: 如以上情況中,有至少一項以上,可以至門診評估是否達安眠藥依賴(或成癮)。 戒安眠藥如同戒酒,在未經醫療介入下,往往容易因生理上的戒斷症狀而難以成功停藥。戒斷症狀包括焦慮煩躁、失眠、心悸冒汗等較輕微症狀,嚴重者甚至在停藥後可能出現幻覺、癲癇、譫妄等症狀。故而長期使用安眠藥的患者如要停藥,建議與醫師討論、以合理的減藥方式合併非藥物治療,以避免嚴重戒斷症狀,並增加安全停藥的成功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將於九月開設全預約制的「戒安眠藥特別門診」,門診將結合具成癮專長之精神科醫師看診與心理師諮詢,以一站式服務提供專業連貫的評估與治療,期待能陪伴安眠藥依賴患者成功停藥,恢復健康作息、重拾美好生活。 特別門診看診流程、費用之相關疑問,均可向工作人員進一步洽詢。 李宜庭醫師 【門診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