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心!腦袋裡的炸彈-腦動脈瘤(2-2)

小心!腦袋裡的炸彈-腦動脈瘤(2-2) 

作者:張成富醫師

根據統計,在西方國家中,大約每年每10萬人口中發生此病的機率是4~13%;但是根據台灣在2002年全國醫學中心的調查,每10萬人口中,僅有1.87人死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這個數字與歐美國家差距很大。腦動脈瘤常發生在女性、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及糖尿病患身上,其中抽菸也是風險因子,它發生的年齡高峰在55-60歲;僅有少部份的人是因為先天血管結構異常,而比較容易患腦動脈瘤。
 
 動脈瘤未破裂前絕大多數都沒有症狀或警訊,一旦發生破裂出血時,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突發性嚴重的頭痛及頸部僵硬,可能伴隨著以下症狀:意識喪失、噁心、嘔吐、抽搐或肢體無力等局部神經學異常。少部分病人會因為壓迫腦神經,發生眼瞼下垂或複視的情形。臨床上常利用電腦斷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掃描、或是傳統式血管攝影等等影像診斷工具來診斷以利後續治療。
 
 腦動脈瘤一旦爆裂,會發生許多後續的併發症,比如血管痙攣收縮、腦積水、感染、認知功能失調等等。若腦動脈瘤再次爆裂,則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且病情的預後更差。因此,神經外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拆炸彈一樣,要避免這顆不定時炸彈再次爆炸。目前,移除「炸彈」的方法有兩個,分別為開顱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圖三),以及經動脈導管以白金線圈栓塞動脈瘤(圖四)。當然,這兩種方式都有其使用的適當時機與可能的手術風險,在施行前都需要醫病之間充分的溝通。

Art edito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