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希超/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科實習醫師
一聽到『嚼檳榔』不免聯想到鮮紅色的檳榔汁與口腔癌,但是,究竟是什麼原由如讓檳榔背負有如這般沉重的印象呢? 臺灣常見販售的檳榔,其實不是只有檳榔樹的果實,事實上,其主要包含三種成分,分別為檳榔子、白灰及紅灰、荖葉及荖條。
檳榔子:
即為檳榔樹的果實,因為其諸多對健康影響的危害因子,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早在2003年就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檳榔子主要含有植物纖維、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檳榔的植物纖維很粗糙,容易刮傷牙周膜、牙齦、甚至造成牙根周圍反覆發炎。其多酚類化合物更會使口腔黏膜纖維化(可能是口腔癌的前期病變)。而檳榔的生物鹼成分,目前在動物模式下已發現其會誘導產生腫瘤。
白灰及紅灰:
白灰(熟石灰)與紅灰(常為香料或中藥,各家業者可能有其獨特的紅灰調配秘方),其於口腔中會形成鹼性的環境,與檳榔中的其他成分交互反應而形成破壞口腔黏膜細胞的自由基,引起口腔反覆病變,增加口腔癌的發生率。另外,白灰與紅灰也可能帶多種重金屬,甚至含有高致癌性的砷元素。
荖葉及荖條:
是有別於檳榔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或根(荖條)常置放於檳榔果實中,然後外面在包裹著其葉(荖葉)。荖葉與荖條中的毒性成份(黃樟素、丁香油等),會造成口腔表皮細胞的萎縮,發炎與不正常的增生。綜觀上述,檳榔成分中的基因毒性以及內生性的DNA傷害可能引起癌細胞的生成,簡單的說就是嚼食檳榔會產生活性氧(自由基)、粗纖維對黏膜的傷害、細胞毒性後所導致的組織增生、或是直接刺激細胞分裂,因為這些反覆產生的傷害最終造成腫瘤細胞的形成。
一如讀者閱覽過的宣導戒除檳榔文宣,在此仍要再次宣導戒除檳榔的好處,其為改善味覺、維護牙齒健康、降低罹癌風險、以及省下一筆買檳榔的費用(可以把省下的錢拿來做定期健康檢查)。在臺灣約有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因此誠心建議各位嚼食檳榔的『檳友』們,除了盡心盡力戒除嚼檳榔的習慣外, 請定期至牙科診所或耳鼻喉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若口腔癌病變發現的早,其治癒率可高達八成! 所以讓我們戒除嚼檳榔、定期口腔黏膜檢查,自己的健康自己來保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