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腔癌的好友~檳榔

口腔癌的好友~檳榔
文/范姜閎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
    
    檳榔,是以檳榔果為主要成分,並以荖葉、荖花荖藤和石灰等作為配料。檳榔果:又稱菁仔,含有許許多多的成分,其中「檳榔素」和「檳榔鹼」這兩種成分是經國內外研究的結果顯示,具有潛在的致癌性物質。而「檳榔素」能使瞳孔收縮、促進消化道的蠕動、心跳降低,正常量時可增加唾液分泌及引起發汗現象,但大量食用時,會使大腦活動受抑制,而顯出動作遲緩現象。配料:除荖葉可能不具致癌性外,其他配料(荖花、荖藤)皆含有致癌性化學物質。且因石灰在口腔中形成高鹼性的環境,會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導致表皮細胞發生增生
及變異現象,進而產生口腔癌。
                    
 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

  1.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常見於頰黏膜,其次為顎區。口腔黏膜會有燒 灼感,潰瘍、變白,最後造成張口及吞嚥困難。其中有部份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 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 份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口腔癌
  •     近年來台灣口腔癌的病例大幅增加,1993年起已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五位;而檳榔嚼塊導致口腔癌的機轉已陸續被提出及證實。其中頰黏膜癌僅次於舌癌,佔口腔癌病例的第二位,且90%左右有嗜食檳榔習慣,此一高發生率與嗜食檳榔加煙草的印度近似,而與西方國家迥異,實為本土最具代表性由檳榔引起的口腔癌。 

上圖為舌側口腔癌病變

口腔癌    口腔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其合併療法。早期病例單獨放射線或手術治療效果皆佳,手術切除後,傷口可以直接縫合或以裂層皮膚、局部皮瓣修補,頸部預防可施行同側功能性頸部淋巴結廓清術。晚期病例常需全層頰部切除,若顎骨受侵犯則合併顎骨部份切除術,頸部轉移者則施行同側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術後再追加放射線治療。

上圖為頰黏膜口腔癌病變 

    戒除檳榔才是明智之舉,開始戒除的前幾天是重要關鍵,或許會覺得不好受,克服它的秘訣是用堅定的信心告訴自己:「為了自己,我決定不吃檳榔!」大家趕快付諸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