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脈疾病是指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動脈血管部分狹窄或完全阻塞,進而導致肢體血流不足或缺血的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高危險群包括男性、70歲以上長者、抽菸者、肥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等族群。
周邊動脈疾病可分急性動脈阻塞與慢性動脈阻塞,急性症狀包括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適溫力改變。慢性動脈阻塞則可依症狀分級,第一級屬不完全阻塞缺血,運動時輕微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無感覺;第二級是間歇性跛行,患者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肢體疼痛厲害,但休息可緩解;第三級患者血管狹窄厲害時,休息也會疼痛;第四級患者在完全阻塞嚴重時,還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
周邊動脈疾病治療方面,包括藥物治療與外科治療,藥物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狀,控制並減緩血管病變的惡化,患者可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可改善循環,預防血小板凝集而阻塞血管,並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症狀惡化、或缺血造成組織潰瘍時,就要考慮進行微創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或者血管繞道手術,若仍無法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狀況、肢體大範圍壞死、嚴重持續性疼痛或敗血症時,只有進行截肢手術。
盧延洲建議民眾,想預防周邊動脈疾病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採取低脂肪、低熱量飲食、戒菸,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並每天適度運動。建議民眾平時也要做好雙腳保養,如將腳趾甲剪平避免造成外傷,適當塗抹少許乳液避免足部乾裂、減少暴露於過冷或過熱環境。他解釋,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任何可能引起小腿或足部受傷的因素都要盡力避免,如果腿部出現冰冷、發紫或任何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