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刺激寶寶感官發展的小幫手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不停接收外在環境給予我們的刺激,經由各種感覺的接受器,透過神經傳導,送到我們的大腦中來進行整合與思考,分辨出重要與不重要的刺激,解釋出各種刺激的對應方法,並且透過行動表現出來,再由外界回饋的反應形成經驗,為應付下次的刺激預作準備。在學齡前,幼兒的大腦正在快速的發育,各個神經元相互複雜的連結,形成一個緊密結合的神經網路,這也正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的過程。而所謂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便是大腦組織整合四面八方所傳來的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的狀況與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

      幼兒種種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與神經系統功能良好與否的判斷依據,當幼兒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同年齡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里程碑發展時,我們便會猜想,幼兒的大腦,發生了什麼問題。若是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排除了是大腦結構異常、缺氧傷害、感染、癲癇、代謝性疾病、智能不足、自閉症等等的問題,仍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原因常常就是因為感覺統合不良所導致。當然,若有大腦結構異常、缺氧傷害、感染、癲癇、代謝性疾病、智能不足、自閉症等等的問題,更是常常合併有感覺統合不良的問題。

      感官發展包括觸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本體感覺等等,幼兒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學習適時扮演適當的角色,並且適當的與他人相處。當孩子在發展上出現問題時,旁人往往只會注意到他在外表所顯現出來的煩躁、哭鬧、吼叫、抗拒、丟東西、自傷或攻擊他人等情緒、行為,而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出在哪裡。這時就需要專業的醫師來做專業的鑑別診斷,如果倒果為因或是判斷錯誤,往往使事情失去焦點,造成家庭紛爭,而問題將會持續,且變得越來越難解決。

      感覺統合不良的表現,如:(1)粗動作協調不良的孩子,行動笨拙,運動遲鈍,畏懼跨越障礙物或階梯,常跌倒受傷,或打碎物品,學習動作總是慢半拍,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2)口腔動作技巧欠佳的孩子,說話口齒不清,不喜歡言語表達;(3)手部精細動作不靈敏的孩子,生活自理常倚賴大人,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及扣釦子,鞋子穿不好,字也寫得歪七扭八;(4)視知覺欠佳的孩子,辨識圖形、空間、文字反應慢,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欠缺方向感和平衡感,經常碰撞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5)整合功能不良的孩子,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或跳字跳行)、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

      感覺統合治療就是利用特別設計的目標導向活動,激發幼兒的適應性反應,促進神經肌肉與感覺統合功能之發展與成熟,藉由熟悉各種外在刺激,形成經驗,熟悉正確的反應,加快反應速度。其實,最好的治療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甚至從遊戲中實作,而非一些昂貴的課程,例如:

     室內活動:

      嬰幼兒時,多與幼兒肌膚的接觸,多抱抱孩子,撫摸他的身體四肢,和他玩抓癢的遊戲,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的手腳做彎曲、伸張的運動,多跟他講話,讓他看著你臉上豐富的表情,拿小鈴鐺在他周圍刺激他左右張望;長大後,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手和腳的力量,陪他玩積木、拿小東西,增加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多聽愉悅的音樂,講故事給他聽,全家圍著桌子吃飯,給他小湯匙、小碗練習自己吃東西,訓練咀嚼與吞嚥的能力。

     戶外活動:

      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在安全的地方玩水、玩沙,多做跑、跳、滾、翻觔斗等動作,其他包括各式球類運動、騎三輪腳踏車、盪鞦韆、翹翹板、攀爬架、平衡木、溜滑梯、球池等等,甚至扯鈴、踢毽子、跳繩,也都是很好的活動,可以促進視覺與動作的協調,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

      上述活動不僅可促進幼兒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本體感覺,動作的協調性會更好,更可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周遭生活的環境。此外,藉由操作當中的學習體驗,對於強化視覺、聽覺、觸覺及平衡感都有很好的幫助;若是常常與孩子們活動,對於增進親子關係方面,更是有莫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