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立,由仁愛院區蕭勝煌醫師擔任聯合醫院神經外科召集人兼神經外科主任,領導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為市民服務。並基於社區服務精神,忠孝院區設有神經外科編制,執行一般神經外科手術診療業務,提供東區市民醫療服務。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目前設有科主任一人,現有專任、兼任主治醫師二人,專科護理師一


本科特色醫療以腦創傷手術、腦中風手術以及脊椎微創手術為主。相關服務內容包括:腦創傷、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瘤、腦膿瘍、水腦症、脊椎損傷、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管狹窄、下背痛、脊椎骨折、脊椎滑脫、脊髓腫瘤、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麻痺、手多汗症、

立體定位手術。在臨床醫療上提供急重症神經系統外傷、腦部疾病、脊椎疾病及週邊神經疾病等服務。


![]() | ![]() | ||
張成富 醫師兼主任 | 劉奇樺 醫師 | | |
主治科別:神經外科 專長:神經移植治療神經疾病、脊髓修復肩頸痠痛、下背痛、手麻、腳麻、坐骨神經痛診斷檢查與治療腦血管疾病、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型診 斷與手術治療。頭部外傷及神經重症治療 | 主治科別:神經外科 專長:出血性腦中風、頭部外傷、腦血管病變、腦腫瘤、脊椎退化性疾病之診斷與神經學檢查及手術。 |
我要掛號 | 詳細資料 | 我要掛號 | 詳細資料 |

小心!腦袋裡的炸彈-腦動脈瘤(2-1)
甚麼是腦動脈瘤呢?雖然它的名字裡有一個「瘤」字,可是它並不是腫瘤,也就沒有良性或惡性的問題。人體內的動脈管壁在長期的血流衝擊下,因受到的壓力不平均,而在管壁薄弱處形成氣球狀的局部突出,這樣它便被稱作動脈「瘤」。身體裡各部位如腦部、胸部及腹部都可能發生,在腦袋裡就稱做「腦動脈瘤」(圖一)。它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平時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旦爆破就難以收拾。它也是造成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之一,可能置人於死。
動脈瘤像是吹汽球一樣,當氣球的壁越來越薄,如果受不了衝擊的壓力,就破掉了。腦內動脈的主要分佈位置在腦的表面,由蜘蛛網膜包覆著;腦動脈瘤破裂出血並非外力的因素(圖二),出血絕大多數都侷限在蜘蛛網膜的下面,故被稱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動脈瘤破裂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一般來說,腦動脈瘤破裂後,15%患者被送到醫院之前就已經死亡。到醫院時仍活著的患者,即使經過積極治療,包括手術,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於一個月內死亡,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重殘(例如癱瘓或成為植物人),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全身而退。

小心!腦袋裡的炸彈-腦動脈瘤(2-2)
根據統計,在西方國家中,大約每年每10萬人口中發生此病的機率是4~13%;但是根據台灣在2002年全國醫學中心的調查,每10萬人口中,僅有1.87人死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這個數字與歐美國家差距很大。腦動脈瘤常發生在女性、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及糖尿病患身上,其中抽菸也是風險因子,它發生的年齡高峰在55-60歲;僅有少部份的人是因為先天血管結構異常,而比較容易患腦動脈瘤。動脈瘤未破裂前絕大多數都沒有症狀或警訊,一旦發生破裂出血時,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突發性嚴重的頭痛及頸部僵硬,可能伴隨著以下症狀:意識喪失、噁心、嘔吐、抽搐或肢體無力等局部神經學異常。少部分病人會因為壓迫腦神經,發生眼瞼下垂或複視的情形。臨床上常利用電腦斷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掃描、或是傳統式血管攝影等等影像診斷工具來診斷以利後續治療。
腦動脈瘤一旦爆裂,會發生許多後續的併發症,比如血管痙攣收縮、腦積水、感染、認知功能失調等等。若腦動脈瘤再次爆裂,則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且病情的預後更差。因此,神經外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拆炸彈一樣,要避免這顆不定時炸彈再次爆炸。目前,移除「炸彈」的方法有兩個,分別為開顱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圖三),以及經動脈導管以白金線圈栓塞動脈瘤(圖四)。當然,這兩種方式都有其使用的適當時機與可能的手術風險,在施行前都需要醫病之間充分的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