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流行性感冒”不是一般〝感冒〞

小兒科 林佩菁醫師
每年十月開始是流行性感冒疫苗施打的時間,常常在診間聽到病人或家屬詢問: “是不是打了就不會得到感冒?”或者 〝我本來都不太感冒,有一年打了反而感冒不斷! 〞
其實會有這種疑惑,問題是出在中文的誤解。
一般俗稱的〝感冒〞醫學上的名稱是〝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已知至少有200種以上的病毒會引起感冒,最常見的是鼻病毒及冠狀病毒。感冒的症狀通常包括: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等等,發燒在兒童較常見,成人通常不會發燒。一般而言,病人只需要症狀治療,約3-10天情況就可以改善。如果病程超過兩星期,需要看是否出現併發症包括中耳炎、氣管炎或肺炎。
流行性感冒指的並不是正在流行的感冒,而是一種病毒的名稱。流行性感冒好發於秋冬,病人常常一發病就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肌肉無力等,之後陸續出現呼吸道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雖然大部分的病人,只需要症狀治療即可自然痊癒,但在高危險族群(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引起併發症如肺炎、肌炎、腦炎、心肌炎,甚至因此死亡。目前雖然已有抗流感病毒的藥物可使用,但需要早期給予(發病48小時內),效果較好。
每年的十月開始進入流感病毒的流行季節,政府都會提供流感疫苗給高危險族群施打,公費疫苗為三價,可以提供兩種A型及一種B型流感病毒的保護。另外,也有四價的流感疫苗可以自費選擇施打,四價疫苗是比三價多包含了一種B型流感病毒。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因此每年的疫苗成份都是根據預測流行的病毒株製造而成。即使與前一年的疫苗病毒株相同,流感疫苗仍需要每年施打,因為疫苗的保護力在第二年就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