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碰就痛?真的不是公主病! 容易讓人誤解的「纖維肌痛症」

過敏免疫風濕科 許敬暉醫師

許敬暉

  “纖維肌痛症”定義上為一種統合一群臨床症狀表現的症候群,這類疾 病患者在一般性的抽血或影像檢查結果往往都是正常,也因此容易被周遭的人誤解成了無病呻吟的“公主病”。但其實這些病患身體以及心理上承受著極大痛苦,假 如我們能夠對此疾病有初步了解,或許可以給予這些患者們更多寬容及支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敬暉表示,纖維肌痛症最典型症狀包括:慢性關節疼痛、慢性疲倦、記憶力退化或睡眠障礙等問題,其他 一些身體症狀如:皮膚感覺異常、頭痛、口乾舌燥、或視力模糊也常出現。患者常有疼痛感覺異常(allodynia) 以及感覺過度敏感(hyperalgesia)的問題,常常會對一般性的身體接觸產生誇大疼痛反應。好發年紀為30至50歲的中年人,女性高於男性,盛行 率約為2%至8%,依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
  許敬暉說,疾病的病理機轉目前仍然沒有完整定論,可能病因包括遺傳上基因異常,或一些非特異性因素如早期身體創傷、 心理壓力過大或作息不正常所致。目 前研究指出,確定的病理生理機轉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疼痛功能喪失、周邊神經纖維的過度敏感、睡眠障礙、內分泌系統(甲狀腺素、生長素、腎上腺素等)分 泌異常,以及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的機能障礙(dysautonomia)等。
  診斷標準(criteria)是依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所提出,由1990年的版本演進到2010年版的診斷量表。最重要標準為至少超過三個月的慢性、 廣泛性疼痛,但是1990年標準中的壓痛點(tender point)於2010年已經不再強調。此外,新版除了廣泛性疼痛量表之外,也結合其他身體症狀(疲倦、睡不飽、認知障礙以及一般身體綜合症)的嚴重程度 來做為更完整且全面的疾病評估。一些免疫抗體如抗核抗體或類風濕因子可能會上升,但和診斷並無關聯。
  治療方面,包括非藥物及藥物治療。許敬暉解釋,非藥物治療最重要是有計畫的有氧運動,目前建議逐步增加到每周三次,每次超過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一開 始患者常因運動後的短期加劇疼痛而放棄,但是長期觀察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對於患者的疼痛緩解或慢性疲勞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也因此要鼓勵患者持之以恆。 而拉筋運動以及一些復健治療能夠幫助疼痛緩解及維持肌肉功能。此外,認知行為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等療程,也已經被證實是治療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藥物治療方面,一開始的藥物會使用到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但隨著疾病進展,可能會加強到類嗎啡藥物Tramadol,而嗎啡類止痛藥物則因為有藥物依賴 的問題不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如三環抗憂鬱劑或新型態的藥物如千憂解除了可以緩解情緒上的問題,同時也證實可緩解纖維肌痛症患者的疼痛問題,而一些安眠藥 也可由醫師開立給睡眠障礙的患者使用。一些用於癲癇治療的藥物如利瑞卡(Lyrica)也已經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使用於纖維肌痛症患者,目前台灣也 已納入健保給付。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纖維肌痛症往往會同時合併有許多不管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肌肉骨骼或心理方面(如憂鬱症)的疾病,因此治療上除了纖維肌痛症的症狀 治療之外,其他疾病也要一起治療才會有更佳療效。
  許敬暉指出,纖維肌痛症為一複合性的症候群,治療上需要跨團隊整合治療,同時需要患者以及家屬治療上的決心和毅力,透過對於疾病成因的了解以及新藥物 研發,期待未來能對病患治療反應及預後能有更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