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中醫觀
許恆壹醫師
壹、前言:
疼痛不是病,但沒有人會喜歡疼痛的感覺。台灣近來政治口水不斷、經濟水準衰退,國人的痛苦指數節節高升,因此罹患身心症候的人口年齡層不斷下降,慢性疼痛已非老年人的專利。
貳、本文:
疼 痛症是臨床各科疾病中極為常見的,也是患者最感痛苦而亟需要醫生為之解決的主要症狀。據統計分析,因疼痛來求診的病人,由十三歲到八、九十歲都有,幾乎成 了全民疾病,其中以六十到七十歲的老人最多;其次是四十到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再其次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上班族群。一般婦女會比男人較易尋求醫療。
參、疼痛類別:
疼痛的定義,依國際疼痛研究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所提出:疼痛是一種不愉快感覺及情緒經驗,這個經驗一般是伴隨著實際或潛在的組織傷害,而疼痛經常是主觀性的。
至 於疾病類別,重大者如癌末的疼痛;輕者如運動扭傷或輕微的外傷等,都是病人需要醫生幫忙解決。在門診中則以關節炎疼痛患者最多,其次是肌肉骨頭關節勞損所 致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其中有的會合併兩種或兩種以上與慢性疼痛有關的疾病或症候群。目前無論哪種疼痛定義,都秉持著:只要病人主訴疼痛,就應認為疼 痛確實存在。
通 常老年人以患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居多;而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則以頸椎綜合症(頸臂綜合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坐骨神經痛、肩周關節炎(五十肩)、 腕管綜合症、痛風等為主;而年輕族群最常見是頭痛、胸悶痛、腰部閃挫、肘部及腕部肌腱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等)、椎間盤突出症、各種扭傷痛等。
肆、中醫病因病機:
疼痛有很多種,其病因是複雜而多變,中醫認為有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內因(情志過極、痰、瘀)、不內外因(外力碰傷、蟲蛇咬傷、運動或車禍受傷),不同的疼痛,當然要以不同的方式治療,亦即對症處理,才能面對疼痛作有效的治療。
伍、血瘀疼痛:
在 中醫治療疼痛的觀念裡-「不通則痛」。疼痛是氣滯血瘀最突出的一個症狀,血瘀所致疼痛與氣滯的疼痛性質上有所不同,其特點常隨瘀血所在之處而表現出固定部 位。血瘀所致疼痛,中醫以內服「活血化瘀」中藥最多,甚至配合針灸或外敷膏藥、拔罐放血,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把局部因循環不佳的病理產物(瘀血、 痰飲)快速化解吸收,恢復血液的暢通性,以達到止痛目的。臨床常用「活血化瘀」處方,如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傷科復原活血湯等;中藥有桃 仁、紅花、赤芍、澤蘭、鬱金、延胡索、牛膝等為常用藥,可以使血管持續擴張,促進新陳代謝,所以對止痛有很不錯療效,尤其是坐骨神經痛、骨刺、腰背痛、頭 痛、五十肩、跌打損傷甚至女性生理疼痛。
陸、氣滯疼痛:
另 外有一種疼痛是會跑來跑去,沒有一定位置的,體表無明顯壓痛點,但是病人就是覺得不舒服感,通常在星期一即將上班時,最為明顯;或者在星期六不用上班的早 上,特別疲勞酸痛。中醫認為與氣滯有關,尤其是情志方面的問題。臨床上有病人會說他全身疼痛,好像這邊會痛,那邊也會痛,痛無定處;再細問其他症狀,往往 伴隨有七情不遂的情形,例如工作壓力大、胸悶、煩悶、呼吸喘不過氣來、胸脅脹痛、睡不好覺、頸項特別僵硬、腰酸背痛或者頭痛、偏頭痛偶有脘腹脹痛、脹氣 等。由於肝屬木,性喜條達,類比情志,若情緒有所壓抑、不遂,影響肝的抒發之性,則易發為肝鬱氣滯,也會有疼痛感,此時治療原則是理氣止痛,佐以活血袪瘀 之品。常用處方: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則有:香附、木香、枳殼、陳皮、青皮、川楝子等。
柒、退化性疼痛:
由 於高齡化的來臨,加上平日膏梁厚味的飲食、又缺乏運動的習慣,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先天上腎氣已衰竭,身體機能較為退化,普遍氣血循環不佳。若年輕時疏 於保養,到了年紀大了,退化性關節老化疾病往往跟了一輩子,也就是慢性疼痛上身。中醫<內經>:「腎主骨,肝主筋」,所以一但上了五、六十歲,肝腎衰疲, 表現為運動不靈活、腰膝酸軟、筋骨易於酸痛。此時治療原則是滋補肝腎的不足,佐以養血柔肝之品,常用方劑為:右歸丸、左歸丸、獨活寄生湯、龜鹿二仙膠、加 味健步丸等加以調理;中藥有肉蓯蓉、牛膝、續斷、女貞子、雞血藤、乳香、沒藥等。
捌、結論:
疼 痛是蠻主觀的一種感覺,有的耐受性高;有的耐受性低,但總歸一句話:就是一種非常不悅的感覺,沒有人會喜歡,但在一輩子中,不可能不被其困擾。所以,最原 始的醫療就是透過任何方式來解除疼痛感。不幸的是,醫學的發達,依然不能免除人類對疼痛的恐懼,甚至更依賴他。因此,在現代醫學的消炎止痛劑裡,所產生的 副作用中,中醫治療開了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