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北投車站第一期工程

北投車站興建完成於1916年,是屬於北淡線北投車站的分支。日治時期因為溫泉鄉廣受觀光客青睞,大正5年(1916 年)4月1日起從原北投驛再延駛至新北投。其「T」字型終端式車站,鐵道與站房呈現90度角垂直,意即鐵道到此為止成為台灣鐵道史上少見的特色。1937年車站從原來三個牛眼窗的涼亭構造,多次擴建變成四個牛眼窗的四壁式車站站體。是這棟建築物反映地方發展需求展現的變遷。
  同時期相仿的建築物還有北淡線起點的北門乘降場(1915-23),但北門站僅存在八年就因為淡水線延伸拆除。兩棟都是興建於大正時期。此外相仿的建築再來就是昭和14年(1939年) 4月14日啟用的台北木造站房,就是日後與淡水線合併的台北驛(台北車站後站)。但站體卻於民國78年(1989年),不幸被大火燒毀。時至今日新北投車站已經是北淡線最後一座僅存的檜木造車站。也因此成為系列代表建築裡唯一留存下來見證百年淡水線歷史的老車站。另外全檜木構榫接的構造特性,可以延伸,延長的特質都是這座車站非常可貴之處。
  1987年,因台北淡水線改成捷運而面臨拆除命運,輾轉送到彰化民俗村保存供民眾參觀,卻也因為民俗村的停辦,車站面臨荒廢損壞的命運。
  十年多前,隨著民眾對於保存價值的重視,北投人也意識到若能把車站找回來,對於保存北淡線文化歷史具有珍貴的價值,更見證了新北投溫泉鄉的文化歷史及觀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