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社會住宅新建計畫
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自柯市長就任以來,即盤點興建2萬戶社會住宅基地,並排定長期興建計畫期程及財源籌措計畫,整體而言市府於104年起至108年底社會住宅開工基地數、戶數及預算額度均較過去大幅成長,已完工、施工中及發包中之社宅戶數超過一萬二千戶。
臺北市社會住宅依據「2018 臺北市社會住宅智慧社區建置參考手冊」規劃建置相關智慧科技應用系統,以營建經費外加3%規劃建置智慧化設施,包括:智慧三表、智慧農園、智慧電網、智慧停車管理、安全防盜系統(包含手機App與社區互動軟體),打造永續、智慧、節能、安全之環境。
此外,為保障居住安全,社會住宅耐震設計用途係數(I)採用第三類建築物I=1.25,較一般住宅強度I=1.0高,同時設置太陽能板及城市農園,在設計及施工方面,臺北市社會住宅率先導入BIM(Building Imformation Modeling)技術,以視覺化方式協助現場施作人員進行溝通,並透過模型協助現場管理與施作。並可隨時監控工地安衛狀況,提升反應突發事件預警時效,並達到資訊透明化之成效。
社會住宅政策以實踐居住正義、落實城市美學、作為智慧城市產業實驗場域、創造新的居住營運模式及經營社區關係五大實踐目標規劃,因此社會住宅不僅只提供市民居住空間,而是結合公共服務空間、完善的公共設施、便利的社福設施、廣大的開放空間與大量綠化面積,生活機能完整,社福、托嬰托育及公共服務設施的進駐,成為一個複合式公共服務園區與全人的生活領域,建立一個全新的居住模式,滿足市民居住需求為市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市府也將積極以多元管道累積社會住宅數量,興辦社會住宅計畫目標不變並將持續推動讓市民皆可安居於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