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安寧療護運動始於英國。自從西西里.桑德思(Cicely Saunders)醫師於西元一九六七年創辦聖克利斯多福安寧院後,由於強調症狀控制、專業間合作及以病患為中心的連續性照顧,顯著地提昇了臨終病患的生命品質。除樹立現代安寧照護典範,亦同時帶動了安寧照護的世界性潮流。
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的定義(1990)為:對一位用當今科技已無法治癒的末期病患及其家屬,提供整體性的照顧,藉著解除疼痛及其他不適之症狀,並統合心理,社會,靈性之照顧,來提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針對安寧緩和照顧的最新定義為:「安寧緩和照顧係針對面對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患與其家屬的一種照顧模式,其目標在藉由早期偵測及周全的評估與治療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的問題,預防及減緩痛苦,以達提昇生活品質之目標」。此定義中強調,安寧緩和照顧以團隊多科整合方式滿足病患及家屬之需求;除提供病患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痛苦症狀的緩解,並協助家屬在病患的臨終期及病患死亡後的哀傷反應與悲傷輔導。
2015年10月,英國「經濟學人」發表生命末期照護品質評比結果:臺灣排名世界第六名,全亞洲第一。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的心裡當然是感到欣慰,但不禁要問「我們有這麼好嗎?」其實就像柯市長所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臺灣的安寧病房集中在大醫院,安寧病房大部分服務的是癌症末期病人。我們生命末期照護能力在社區是不均的,我們對於非癌症病患生命末期的照護經驗是不夠的,我們的志工的能量是不足的。然而自從北市聯醫於2015年1月推動社區安寧以來,截至2015年10月,已有527個案例,大約包辦臺北市70%的案例(以上數字需要update)。社區居家安寧照顧上路之初,如何讓醫護人員走出白色巨塔是最大的挑戰,因為要在不熟悉的環境,和隨時都可能造訪的死神交手,是有一定的困難度。但是,在病人與家屬的包容與支持下,醫護團隊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陪伴與照護的過程,得到病家充分的信任。
201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舉辦了第一屆安寧國際會議,邀請國外大師級講者進行講座,分享末期照護等議題,成效優良。透過舉辦以社區安寧為主軸的影片發表會,也激盪出許多後續的研究計畫及實務規劃,本院發行之「北市醫誌」去年更出版了「安寧療護特刊」。爰此,本年度的第二屆國際研討會預計將邀請更多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相關議題,分享並交流彼此經驗,進而促進相關研究之發展及國際能見度。另一方面也將藉著更深入探討的議題,強化醫療圈、學術界及國人對於安寧療護之重視與認知;並讓民眾更重視安寧療護的發展,傳達對末期病人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