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四十五歲的男性病人,因感覺疲勞而到肝膽科就診,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高達四百多,超過正常值十倍以上,且肝指數持續飆高,兩個禮拜後超過一千;病人在肝炎病毒的檢查發現,A型與B型肝炎皆陰性,而C型肝炎感染為陽性,再檢查血中病毒量,每一CC竟有超過六千萬隻C型肝炎病毒;回顧病人病史,幾年前C型肝炎檢查為陰性,病人證實為急性C型肝炎疑似病例,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已通報衛生署。
急性C型肝炎的潛伏期通常約六到九週,初期症狀不明顯,慢慢出現食慾不良、上腹部不適、伴隨著噁心嘔吐,有時會有黃疸;疾病嚴重度可從不明顯的症狀到會引發致命情況的猛爆性肝炎,但大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後,有20到30%會自然痊癒,其他會變成慢性肝炎,經過約二十到三十年後,其中30%左右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到5%會發生肝癌,故C型肝炎防治相當重要。
急性C型肝炎可考慮治療,但建議觀察追蹤等待二至三個月後,若無法自行痊癒再治療。當變成慢性C型肝炎後,應每三至六個月抽血檢查肝指數與胎兒蛋白,並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的異常變化;若肝指數持續異常,建議接受C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目前醫學上治療C型肝炎只有一種標準方法,健保有給付,每週一劑長效型干擾素皮下注射,合併每天口服抗病毒藥物,依治療期間反應決定治療二十四或四十八週。治療的效果相當好,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也就是血中驗不到病毒;若是C型肝炎第二或三型,治癒率甚至超過八成;而年紀越輕,纖維化越輕微,沒有脂肪肝的病人,治療效果越好。為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發生,慢性C型肝炎病人應把握治療機會,愈早治療,成功率愈高。
作者:林聰蓉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刊登於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