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成人頸部腫塊診察─賴建仲醫師

          成人頸部腫塊的診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科 主治醫師 賴建仲醫師  2020.03.27
    成人頸腫塊診查 

自民國71年起,癌症攀據臺灣10大死因之首。
頸部腫塊可能是潛在癌症的表徵。在成年人,持續的頸部腫塊大多是腫瘤,其中又以惡性腫瘤居多。無症狀的頸部腫塊可以是頭頸部癌症(例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唾液腺癌、甲狀腺癌、淋巴癌等)最初甚或唯一的臨床表現。對於轉移性的頭頸癌而言,頸部腫塊的及時診斷很重要,因為診斷延遲會直接加重腫瘤分期並使其預後惡化。
若有以下情形,即為高惡性風險的頸部腫塊。建議作電腦斷層掃描(CT-neck)或核磁共振攝影(MRI-neck)等進一步檢查:
(1)無感染性病因的腫塊,持續達2周以上或間期不明
(2)腫塊不滑動、質地堅硬、大於1.5公分、或其上表皮潰瘍
(3)具可疑的病史(40歲以上、癌症史、免疫不全)、習慣(嚼檳榔、抽菸、酗酒)或其他症狀(吞嚥疼痛或困難、呼吸困難、 (鼻、咳、吐)血、耳(悶)痛、變聲、體重減輕等)
高惡性風險的頸部腫塊,宜諮詢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身體(包括:口腔、舌根、咽喉、食道和胃等上消化呼吸道的粘膜內視鏡檢查、乳房檢查和胸部X光檢查)。若未能發現原發性病灶,進一步可施行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FNAC)或粗針切片檢查(CNB)。即使是頸部囊腫,也不應遽認為是良性,宜透過FNAC、CNB或影像學檢查等加以確定診斷。若上述檢查後,仍未能辨明腫塊的性質,則宜再根據病史和身體檢查進一步安排其他的輔助性檢查。例如:全身麻醉之上呼吸消化道直達內視鏡檢查、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檢查(PET/CT)等。對於高惡性風險而原發不明的腫塊,切忌在未實行上述檢查前就逕自作開放式手術切片或切除,這樣有可能導自癌細胞向外擴展甚至皮膚轉移,增加癌症復發的機會,不利於後續的癌症治療。
若為低惡性風險的頸部腫塊,則後續仍要追蹤。
頸部腫塊的治療並不須要常規使用抗生素,除非是有細菌感染的跡象。
總之,成年人持續性頸部腫塊潛藏著癌症風險,應速尋耳鼻喉科就醫診查,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