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年:草創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肇創於民國42年,迄今已超過半世紀之久,歷經數十寒暑,在歷任院長及全體同仁胼手胝足下,一磚一瓦,從無到有,共同走過台灣光復初期那段艱辛困苦的草創階段。
53-66年:擴充期
隨著民國56年6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及衛生經濟方面的發展,歷經李悌元、林柳新、黃金江及柯賢忠4任院長,逐年擴充病床及員額數,至民國66年組織奉核定擴編為500床583人。隨著南棟大樓落成,民國60年即開始擴大門診、急診處、開刀房及X光科等部門,並著手規劃舊院舍改建。在醫療作業方面,於民國64年購入心臟器閃爍掃描器並開始核子醫學檢查作業,是年亦著手建立病歷審查制度。在支援外島醫療方面,民國66年則與金門衛生院締結為姐妹醫院,並開始心臟超音波檢查、洗腎治療業務及巡迴偏遠地區醫療服務之工作。
67-76年:創新期
在柯賢忠院長帶領下,於此階段開始各項醫療制度之變革,如於大廳設置健康服務台為病患提供就診指引及健康諮詢等服務、藥品採購納入市立醫療院所聯合招標、取消住院保證金改為預收醫療費制度、開辦腹部超音波檢查業務及夜間門診、實施「院內感染控制」制度、「合理用藥審查」制度、病房書記逐筆登錄住院病患帳務作業及「住院日審查制度」等。在行政作業方面亦開始試辦現場預約掛號作業、電話預約掛號作業並試辦飲食指導門診與分科門診。在醫療方面,民國74年首例開心手術成功,並配合新建醫療大樓落成,於南棟大樓2樓設置血液透析治療室。民國75年也於醫療大樓10樓設立健檢病房,開辦公保健檢業務。
77-89年:發揚期
此階段在陳寶輝、吳康文及曾聰明院長引領下,延續前試辦階段進行各項醫療制度之改革,如實施「醫療總值班」制度,由資深醫師於急診輪值,並於民國81年成立「轉介制度推動小組」負責推動與社區開業醫師及衛生所雙向轉介制度。在行政作業方面,成立「轉介服務台」辦理各項轉診業務,並開始全面實施預約掛號制度,另將預約、門診掛號及住院管理作業系統導入電腦化。在醫療方面,民國80年仁愛院區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成功,並啟用「數位化去贅影血管攝影儀」(DSA),同年於醫療大樓11樓成立集中超音波檢查室,亦於4月1日開辦老人門診健康檢查業務及啟用「燒燙傷中心」(BURN CENTER)。
90-103年:蛻變期
在吳振龍、翁林仲及劉秀雯院長全力推展下,致力於發展院區特色醫療中心。在神經系中心方面,除完成神經重症加護專責醫師照護制度外,並於民國92年開設市醫唯一失智症記憶特別門診,成立失智症多重專業團隊,及98年開設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並成立臺北市第一個失智症中心,為臺北市失智老人打造一個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四全服務的典範。
在消化系方面,於民國89年成立肝病中心,並榮獲國家品質生技獎肯定,期能對於市民肝胃方面疾病提供更專業之服務。在癌症防治方面,於民國93年成立癌症防治研究發展中心,引進IGRT進行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設備及直線加速器、血管攝影機等新穎醫療儀器和數位,並於98、99年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99年設立癌症資源中心,亦於96年正式啟用詠愛病房,98年通過國民健康局安寧療護病房認證。
此外,在檢查方面,仁愛院區於民國93年成立PACS系統,迎來無片化時代,後於民國94年成立影像健康中心並購置立體導航式全自動乳房定位儀、直接數位化乳房攝影機、高頻彩色乳房超音波,更於95年增購64列CT等高價儀器,並通過乳房攝影示範教學醫院及區域醫院級乳癌防治組績優第一名,也於民國98年榮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度「婦女乳癌防治績優醫院獎」。在檢驗方面,於民國94年成立聯合檢驗中心,並於95年通過全國認證基金會(TAF)醫學領域之認證實驗室,完成全國第一套全自動化檢驗作業系統(TLA)建置。
除上述各醫療特色外,仁愛院區亦於此期間開設南棟3樓全新血液透析室,且於民國95年完成院區首例腹腔鏡腎臟輸尿管切除手術,及通過外籍人士體檢ISO認證。民國98年完成「微創手術及數位化教學手術室」建置,並配合辦理亞洲泌尿科醫學會教學示範手術,民國99年辦理腹腔鏡實境手術示範與觀摩活動。另在臺北市政府的催生下,於94年開幕具備規模及設備標準化之生物科技病房,並榮獲行政院「整體服務品質績效獎」全國特優單位。民國96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的認證,並榮獲新制醫院評鑑優等,更於100年度「醫院評鑑優等」暨通過「教學醫院評鑑」合格。
本院為廣為服務市民大眾,於101年開設產後護理之家以及正子斷層造影中心,正式引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第一部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期望以新穎的醫療技術提供病人全方位的醫療照護。
104-108年 轉型期
此期間仁愛院區轉型為社區型醫院,經營社區醫療,導入BSC、推廣醫療人文、持續發展重症、更新軟硬體設施。
106年引進第四代寶石能譜電腦斷層掃描儀,107年引進高階3D數位乳房斷層攝影機,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以提升醫療品質;為縮短排定檢查時間及提升醫療品質,109年添購第二台高階磁振造影檢查儀及購置達文西機器手臂,本院亦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第一家設置達文西手術系統之院區。
落實急重症與輕症病者動線分離及手術室動線及空間進行分流與整合,分別於107年進行急診空間改建,108年進行手術室整修工程;為提供市民高品質之醫療友善空間,109年進行小兒科門診區親子共讀空間美化工程,導入臺北市政府大力推動的親子共讀文化,提升小兒科候診區候診氛圍。整修精神科門診,並因應現代人長期處於緊張及忙碌生活型態,結合門診、庇護工場、身心治療、團體治療等新型態之治療模式,設置身心處遇治療中心,提供較符需求的精神治療醫學新方向。
除上述各醫療特色外,仁愛院區民國104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的認證。108年度「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合格,並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重度及急救責任醫院」。
仁愛院區秉持「照顧市民健康、守護弱勢族群」之使命,深耕社區提供民眾更便捷的服務,把健康、醫療、信賴等服務和價值帶入社區,107年及108年分別於文山區、大安區及信義區設置三個慈悲關懷據點及二個慈悲關懷社區推動點,透過長者訪視及各式交流活動,拉近與鄰里之距離,共同整合並活絡社區照護網絡,讓長者踏出活躍老化的第一步。
109-111年 防疫期
108年12月31日因應COVID-19疫情來襲,配合國內防疫政策,院內自109年年初即展開一連串防疫措施。
109年1月30日全面進行人員進出門禁管制,從原本人工作業進階到門禁過卡機供民眾自助報到,因應疫情趨緩取消實聯制,以熱像儀取代門禁過卡機,並開放全院大門及側門出入口。
109年1月29日因應疫情,院方即刻建置專責病房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在建置過程中亦加強同仁教育訓練,做好完善準備,陪伴同仁一同面對這場防疫戰爭。
110年3月30日起,為提高院內同仁保護力,全面開打院內員工COVID疫苗,並依市府政策及臨時專案任務安排人力進行疫苗施打。110年7月14日成立花博大型疫苗接種站採用改良後宇美町打法,後續移至台北車站接續施打。
110年4月7日院區主管團隊前往凱撒飯店場勘,並逐步建置環境、工作細則、防疫物資等,於4月11日中午開始收案,於12月31日完成任務退出凱撒飯店。
110年5月18日設置社區篩檢站,並逐步更新改良,提供同仁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民眾也可獲得安全的採檢環境。
110年6月22日宣布,因應印度變異珠(Delta)於全球持續蔓延,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期滿前,無論有無症狀,均需進行PCR檢測後始能返回社區。但由於需要採檢的民眾人數眾多,故臺北市行動篩檢公車,自110年6月底開始運行,每日巡迴台北市各防疫旅館及檢疫所執行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之COVID-19 PCR採檢事宜。
112年-迄今 復整期
後疫情時期,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告112年5月1日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降為第四級傳染病,院方逐步恢復醫療量能,著手開立急性一般病床及門診等醫療照護,同時亦回復常態性活動任務。
113年仁愛院區受衛生局委託,申請籌設住宿型長照機構,並經營位於興岩社會福利綜合大樓2樓及4樓之住宿長照機構及復健中心,提供完整的醫療團隊,將聯合醫院於文山區的醫療網從一般門診擴展到復健門診及長照機構,提供文山區民眾更優質且多元的醫療服務,也提供了設籍臺北市罹患慢性疾病病情穩定需長期照護者全日照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於成立初時始至今日,一直肩負臺北地區公共衛生之任務,除提供各項慢性病、傳染病及職業病等之預防及治療外,並每年固定於社區支援、優生保健政策支援、學童保健、社區公衛、居家護理及急難救助工作等各項公共衛生活動上不遺餘力。